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二審判決書
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2021)湘01民終8910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某,女,1978年2月21日出生,漢族,住長沙市望城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男,2006年11月7日出生,漢族,住長沙市望城區(qū)。
法定代理人:陳某(張某母親),住長沙市望城區(qū)。
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宇,湖南華湘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長沙市望城區(qū)烏山街道高沖村第十五村民小組,住所地長沙市望城區(qū)。
負責人:王建海,該村民小組組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賀銀五,原該村民小組組長。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長沙市望城區(qū)烏山街道高沖村村民委員會,住所地長沙市望城區(qū)烏山街道高沖村。
法定代表人:張繼光,該村民委員會主任。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軍,該村民委員會治調主任。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張向陽系高沖十五組村民張杰鋒與史元珍之子,其自出生起便隨父親張杰鋒落戶高沖十五組。后因讀書、工作張向陽將戶口遷出高沖十五組。戶口遷出后,張向陽于2006年與陳某登記結婚(張杰鋒于張向陽結婚前已去世,留有高沖十五組房屋一棟)。2005年12月10日,張向陽母親史元珍與高沖十五組當時組長李友良簽訂《接受空白戶協(xié)議》,載明空白戶落戶后,與該組無任何經濟往來,不參加分田土,不參加該組的田土安置費和土地費補償?shù)姆峙洌幌硎茉摻M的任何待遇。2006年5月23日,陳某將戶口從望城區(qū)格塘鄉(xiāng)高橋村遷至高沖十五組。2006年10月13日,因園區(qū)工業(yè)房產基地征收了張杰鋒遺留的房屋,陳某被留地安置。2006年11月7日,陳某與張向陽生育小孩張某,張某于出生當日隨母親陳某落戶至高沖十五組。2010年,陳某與張向陽離婚。2011年,陳某與益陽市沅江市茶盤洲鎮(zhèn)新華村一隊村民李習賢結婚。陳某、張某未在高沖十五組承包田土。2015年4月29日,高沖十五組將蘇寧云商項目價格補差收益向其組民人均分配23760元;2019年6月2日,高沖十五組獲得“兩安用地”指標回購資金7599131元,望城區(qū)拆遷事務所提供了《高沖村“兩安用地”人口復查表第15組》人員名單,該名單上共191人,其中有陳某、張某。高沖村根據(jù)《高沖村“兩安用地”人口復查表第15組》和組內實際情況,召開戶主大會,制訂了《高沖村第十五村民組“兩安用地”資金分配表》,對具有本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實際組民186人人均分配40200元,不包括陳某、張某等人。后因《高沖村“兩安用地”人口復查表第15組》名單上部分人未被高沖十五組納入分配,發(fā)生爭執(zhí),高沖十五組經代表決定該名單上不具有高沖十五組成員資格的人每人分配10000元。
證明以上事實的證據(jù)有常住人口登記卡、《高沖村兩安用地人口復查表第15組》、《高沖村第十五組村民組兩安用地資金分配表》、高沖村兩安用地指標回購資金分配工作的村組協(xié)議書、中國農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個人明細對賬單、《接受空白戶協(xié)議》及庭審筆錄等。
一審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以支持……”。因此,本案所涉征收分配方案確定時,陳某、張某是否具有高沖十五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判斷其是否享受承包地征收補償款分配的依據(jù)。在本案中,陳某雖于2006年5月23日落戶至高沖十五組,但無證據(jù)表明陳某承包、耕作該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或其參加了該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并以該農村集體土地為其生活基本保障,也無證據(jù)表明高沖十五組簽名接納了陳某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陳某未與高沖十五組形成固定的生產關系,未享受該村組的權利,亦未承擔該村組的村民義務,因此,陳某提交的證據(jù)不足以表明其具有高沖十五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故陳某的主張,一審法院不予支持。張某出生后隨母親陳某落戶在高沖十五組,因其母親陳某不具有高沖十五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亦無證據(jù)表明高沖十五組簽名接納了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此,張某提交的證據(jù)不足以表明其具有高沖十五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故張某的主張,一審法院亦不予支持。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為陳某、張某是否享有涉案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的分配權。陳某、張某上訴稱,陳某因婚姻關系將戶口遷入,即表明已獲得村民小組的同意;2006年“園區(qū)工業(yè)房地產”拆遷項目對陳某、張某進行補償安置,并批準兩人在高沖十五組重建地占地120m2建房;村民小組在分配“兩安用地”資金前,將陳某、張某納入了分配范圍,并上報村委會和拆遷事務所,足以證明村民小組已承認陳某、張某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上級部門核發(fā)的資金已包含陳某、張某的份額。高沖十五組、高沖村村委會辯稱,陳某2005年遷戶口進來時,陳某的老公是非農戶口,是考學校出去的,村組沒有同意陳某戶口遷進來,陳某的戶口根據(jù)當時政策是不能遷入的;因當時組長李有良是她公公的老表,采用不法手段獲得了經開區(qū)的2006年拆遷安置,獲得了安置地兩份,與組上沒有關系,其原來的所有權應該是其婆婆;人口復查表和村組協(xié)議上有陳某的名字是因為房屋征收的時候登記的是她的名字,而房屋征用拆遷補償改成陳某的名字是非法獲得的。本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以支持。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本案中,陳某因與張向陽結婚于2006年5月23日將戶口遷入高沖十五組時,張向陽早已遷出高沖十五組,為非農戶口。2006年被征收的房屋也系張向陽之父張海峰所遺留。陳某并未提交證據(jù)證明其承包了高沖十五組的土地或其參加了高沖十五組的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并以高沖十五組的土地為其生活基本保障,也未提交充分證據(jù)表明高沖十五組接納了其為高沖十五組成員,故陳某提交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具有高沖十五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張某出生后隨母親陳某落戶在高沖十五組,但亦未提交證據(jù)證明高沖十五組接納了其為高沖十五組成員,故一審法院未支持陳某、張某要求高沖十五組、高沖村村委會共同支付其集體經濟組織收益款并無不當。
綜上所述,陳某、張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2858元,由陳某、張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歐陽華
審判員李芳
審判員歐旭輝
法官助理湯英姿
代理書記員傅麗娜
2021-08-06
(本文來自于網(wǎng)絡,本網(wǎng)轉載出于學習之目的,相關人員如有異議可以短信聯(lián)系我們刪除)